- 注册时间
- 2010-8-19
- 最后登录
- 2021-11-25
- 在线时间
- 1797 小时
- UID
- 39209
-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0
- 积分
- 6767
- 帖子
- 22744
- 学币
- 32705
- 学分
- 2218
- 帖子
- 22744
- 学币
- 32705
- 学分
- 2218
- 贡献
- 0
- 贝壳
- 213
- 文采
- 0
|
本帖最后由 寂寞风铃草 于 2011-8-2 04:02 PM 编辑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作者簡介:1965年生於喀布爾。父親是外交官,1980年因蘇聯入侵阿富汗,全家尋求政治庇護移民美國。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系,現居美國北加州。2006年榮獲聯合國首屆人道主義獎,並擔任美國駐聯合國難民總署親善特使。他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孩子》2003年出版後風靡全球,並於45個國家出版,銷量已達1000萬冊,廣受各地讀者喜愛。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29日
故事簡介:
數不盡照耀她屋頂的皎潔明月
數不盡隱身她牆後的燦爛千陽....
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20年後,出身中產家庭、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為求生存,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
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喪親而交纏在一起。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她們不但情同姊妹,甚至更如同母女般相互依存,最後還扭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以感人至深的力道,描繪了阿富汗女性在砲火、飢餓、暴虐與恐懼之下,如何絕望地忍受煎熬苦難,與命運搏鬥,以及她們如何憑藉著對家庭的愛,勇敢地犧牲自我,而最終,也是愛,或者說,是對愛的記憶,支撐倖存者勇敢活下去。
這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心碎的故事,關於一個殘酷的年代、一段不可能的友誼和永遠無法毀滅的愛。
讀後感:
主角瑪麗安和萊拉,兩個性格背景年齡迥異的女子,因為戰爭而相遇相知相惜。瑪麗安是富商加里爾的私生女,與母親住在偏遠的山區地帶。自小瑪麗安就活在哈拉米這個詞的巨大陰影之下(注:哈拉米意即私生子)她既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也得不到公平的對待。一次生,日她渴望跟父親一起看電影。結果她在父親加里爾的房子外面呆了一整夜,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到家后發現母親自殺身亡。因為這一次的事件,瑪麗安原本的生活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轉折點。這個時候,她發現了母親娜娜眼裡的父親——虛偽的偽君子,然而這個時候已經太遲了。無家可歸的瑪麗安被父親的其他三個妻子安排嫁給40歲的鰥夫鞋商。瑪麗安在經過多次懷孕又流產,早已身心俱疲,加上丈夫長期施暴與歧視,使得他對於生命逐漸失去希望與期待。
萊拉的命運則比瑪麗安好得多。她出生自中產家庭,收過良好教育,還有一個青梅竹馬的伴侶塔里格。她有才華,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女子。不過她卻因為一次的戰火失去了一切,變成一個無依無靠的女人。在當時,沒有丈夫的女子幾乎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同時萊拉也發現她懷上了塔裡格的孩子。逼於無奈,萊拉只好嫁給瑪麗安的丈夫拉希德,和瑪麗安生活在同一個家。一開始,因為心理不平衡,兩人相處的並不愉快,但卻因萊拉目睹瑪麗安被拉希德拳打腳踢的情景而為她打抱不平,這兩個共恃一夫的女人漸漸變成好姐妹。也因此萊拉和孩子的出現成了瑪黎安黯淡生活唯一的寄託。那段生活應該是瑪麗安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吧。
到了後來,瑪麗安爲了拯救萊拉和萊拉的孩子(也許,她也是爲了拯救自己),瑪麗安第一次對她的命運做出了反抗,她揮下鐵鏟,殺死了自己的丈夫。瑪麗安終於掙脫了一直以來捆綁著她的枷鎖。同時,她也犧牲了自己,接受法律的制裁走向死亡,結束了坎坷的一生。這個偉大的舉動不僅僅是瑪麗安自我的突破,更是帶給萊拉和孩子往後日子的幸福。
這部小說最精彩的部份應該是在萊拉出現以後。但是我卻比較喜歡小說的前半段——敘述瑪麗安和她母親的部份。
瑪麗安的母親娜娜也是一個苦命的阿富汗女人——在富商的家裡當傭人懷上了富商的孩子。他們為她感到丟臉。娜娜給趕出家門,爸爸也不認她這個女兒。跟其他懷孕女人的命運一樣,娜娜被認為是她勾引了富商。這就是女人在阿富汗的地位。
娜娜說:“現在就好好學會吧,我的女兒:男人問罪的手指找到的永遠是女人,就像指南針的針永遠指向北方。永遠都是這樣,記住吧,瑪麗安。”——摘自小說
2003 年,我重返喀布爾。我看到穿著傳統蒙面服裝的女性三三兩兩走在街頭,後面跟著她們穿得破破爛爛的孩子,向路人乞討零錢。那一刻,我很想知道,生命將她們帶往了何處?她們有什麼樣的夢想、希望與渴求?她們談過戀愛嗎?丈夫是什麼樣的人?在阿富汗長達二十年的戰爭歲月中,她們失去了什麼?——摘自作者的話
看到書中阿富汗婦女卑賤的地位。女性被逼穿上布卡,一點自主權都沒有,還被規定一定要在男人的陪同下才能走上街頭。不過,故事中的兩個主角卻覺得穿上布卡會得到安全感(是因為這些婦女都被鎖在的宗教的框框裡嗎?)再看看馬來西亞包著頭巾的馬來婦女,感覺這樣不平等的地位就這樣發生在我們的身旁。然而,這個對這個世界無能為力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布卡不僅讓阿富汗婦女看不見燦爛千陽,遮住了受傷的軀體,也掩蓋內心的憤怒跟傷痕.但是脫掉沉重的布卡後,是否就能盡情的看到皎潔明月?
作者細膩的描述方式,把整個戰爭中的親情愛情友情寫的牽動人心。 萊拉和瑪麗安之間的友情、萊拉和塔裡格的愛情以及萊拉和孩子的親情。爲了孩子,萊拉猶如飛蛾撲火般,即使是沒有希望,還是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往下跳——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夠支持自己在沒有任何麻醉的情況下,剖腹生下嬰兒。爾後,萊拉默默忍受丈夫的拳打腳踢,就只是爲了步行到女兒住宿的地方見女兒一面。其實,一直在支持萊拉(還有瑪麗安)的那股動力,就是愛。萊拉愛著她的孩子和塔裡格,她才跟命運搏鬥,勇敢的忍耐著走下去。她們面對苦難堅強的毅力,跟我們這些文明國家的年輕人比起來,才看到我們受到的苦跟她們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麽。我們是何等的幸運,生活在文明的國家:沒有戰火、沒有性別的歧視、不是爲了傳宗接代而存在……
還有一個,就是瑪麗安和她父親之間的遺憾。加里爾臨死前大老遠的來看望瑪麗安,要爲了對瑪麗安做出懺悔,瑪麗安卻因為一時氣憤而為這對父女留下一生的遺憾。萊拉看到瑪麗安的父親給瑪麗安的信件時,他們都已經不在人世。
時空跨越三十年的揪心記錄,一部關於家庭、友誼、信念和自我救贖的動人故事。《燦爛千陽》再次以阿富汗戰亂為背景,用細膩感人的筆觸描繪了阿富汗舊制度與新時代下苦苦掙扎的婦女,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愛情、夢想與所有的失落。
值得收藏的小說。我相信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
評價:★★★★★
:::::
番外(一)很多感想都不懂得要怎樣寫出來,故此貼了一些其他讀者的評論,務必多多包涵囧
:::::
番外(二)這本書的書名是來自一首有關喀布爾的詩,這首詩是十七世紀波斯詩人Saib-e-Tabrizi在參觀喀布爾之後的作品。當時我正在找尋描寫喀布爾詩詞的英譯本,想要在書中人物即將離開深愛城市的悲傷場景中使用,結果我發現了這首詩。我瞭解到我不只找到了切合書中想要表達的情緒詩句,同時在詩末出現的句子a thousand splendid suns,也相當切合這本小說想要表達的主題。——作者
:::::
番外(三)其實這本小說在今年四月就看完了,最近看的小說都不知道要怎么寫感想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