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8-9-2
- 最后登录
- 2009-9-28
- 在线时间
- 91 小时
- UID
- 14458
- 阅读权限
- 30
- 精华
- 0
- 积分
- 672
- 帖子
- 395
- 学币
- 1498
- 学分
- 585
- 帖子
- 395
- 学币
- 1498
- 学分
- 585
- 贡献
- 0
- 贝壳
- 0
- 文采
- 0
|
兩千五百年前,一名希臘經師寫下的古代七大奇觀清單,他說:心眼所見永難磨滅。
據拜占庭菲羅所分類的七大奇觀中,只有埃及金字塔(Pyramids of Egypt) 巍然獨存,目前埃及約有八十多座金字塔,始建於公元前2686年至公元前2181年。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他用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在古代埃及文中,因金字塔是梯形分層的,所以被稱作層級金字塔。這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四方形,每個側面是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的“金”字,所以我們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設計的塔式陵墓是埃及歷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
埃及的金字塔建於4500年前,位於尼羅河西岸、開羅西南約13公里的吉薩地區。金字塔底座呈方形,愈上愈窄,聚於塔頂形成方錐形的建築,其四面都形似漢文的“金”字,因此中文稱為金字塔。古埃及文稱為“庇裡穆斯”,是“高”的意思。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埃及已發現的大大小小的近百座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於開羅西南面的吉薩省沙漠裡的祖孫三代金字塔。它們是大金字塔(也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
大金字塔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底面呈正方形,每邊長約 230多米,佔地面積約80畝。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分別重達1.5噸至160噸。據考證,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動用了10萬人花了 20年時間。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哈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稱為哈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便緊挨著哈夫拉金字塔,據傳人面是哈夫拉的模擬像。長期以來,由於該金字塔內的濕度過大、通風較差,墓室內部的牆壁出現裂縫。1992年,哈夫拉金字塔又經歷了一次強度為5.4級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損壞。
吉薩金字塔屬於埃及古王國(公元前3200-前2270年)時期的文物,而拉美西斯二世則生活在埃及新王國(公元前1560-前1100)時代。考古專家認為這一重要發現可能有助於人們揭示金字塔地區更多秘密。
金字塔特徵
金字塔高度的不斷增加,以52度的斜面直插天際,都反映了國王企圖讓王靈進入天堂的願望。此外,古埃及人眼中的金字塔形,還帶有太陽神崇拜的意味。在赫利奧波利斯的阿蒙拉神廟裡,有一小型四錐體石塊,外用銅或金箔包住,在陽光下爍爍閃光,那是太陽神的象徵。古埃及人把此形狀擴大數千萬倍,屹立於沙漠之中,再把這種包有同或金的石頭放在金字塔頂,將太陽的光輝折射到國王的土地上,讓人們領受到太陽神的恩澤。此可見金字塔蘊涵著濃厚的宗教性質。
金字塔建築的另一特徵是它的穩定永久性。古埃及建築史上最早的石結構建築,是左塞王的金字塔,此公的金字塔無不用大塊的石料建造,它們單一的四面體斜線,寬大的平面方性台基銳角尖頂,都給人們以平穩踏實,堅不可摧且高不可攀的印象。
金字塔是王陵,故仍具有陵墓建築的特徵。它的結構分為兩部分;一是作為墓室的地下建築;一是金字塔的墓上建築。金字塔所歷經朝代,幾乎一成不變,地下建築則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有所不同.與馬斯塔巴墓相比,金字塔周圍一系列附屬建築,有規律與據相應的位置,它們形了金字塔群體建築[Pyramicl Complex]的特色。金字塔的群體建築是古王國時期建造金字塔的法寶之一,突出地烘托出金字塔的巍峨挺拔,相比之下,單一的金字塔倒顯得有點孤單。
金字塔的興起和演變
建造金字塔的歷史從第三王朝到十三王朝,跨越了十個朝代,歷經古王國,笫一中間期和中生國三個時期,除第一中間期外,各朝國王都有自己的金字塔。根據金字塔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特徵,它的演變可分為四個時期,即形成期,鼎盛期,衰落期和復興期。埃及學家和考古學家通過研究確認,金字塔是從早期的王陵馬斯塔巴墓發展開來的。鼎盛期:斯尼弗羅的兒子胡夫及其之後的兩代君主的夫拉和孟卡拉,都選擇了吉薩西面5英里的沙漠與綠洲銜接處,相繼建造了三座金字塔及其附屬建築群。它們就是大名鼎鼎的吉薩金字塔群,公認為埃及金字塔建築藝術的頂峰。衰落期:第五、第六王朝起,開始衰落。
最終到第一中大動亂時終於絕跡。復興期:金字塔建築中斷了半個世紀,由中王朝的統一者門圖荷太普二世(Mentouhottepii)率先恢復。
獅身人面像
雄偉的獅身人面像橫臥在埃及基沙台地上,守衛著卡拉夫王金字塔已達五千年之久。終年咆哮的風沙不斷侵略這座龐大的石像,在長達五千年的歲月中,大半時間都被數噸流沙深埋地底。古埃及人常用獅子代表法老王,象徵其無邊的權力和無窮的力量,這種法老王既是神又是人的觀念,促使了獅身人面混合體的產生。早在四、五千年前,古埃及已出現許多獅身人面像,其中最早出現的便是基沙巨像。巨像高66呎、長240呎,姿態十分雄渾而優雅。
據說當時本來沒有想到要雕鑿獅身人面像,由於卡夫拉王金字塔竣工時,附近採石場裡的石塊都被挖去建造金字塔,只剩下一塊巨大的圓頂石灰石,擋住卡夫拉王金字塔。有一位不知名的雕刻家獨排眾議,把巨石雕刻成獅身人面像,用以紀念卡夫拉王。可惜巨像雕成不久,即為流沙掩埋。1920年代,來自歐洲的考古學家合力消除了巨像的流沙,加以修葺,使這座巨像重新雄踞於卡夫拉王金字塔前,凝視著浩瀚的黃沙。
|
-
总评分: 学分 + 10
学币 + 13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