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05|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史] 诸葛亮«隆中对» [复制链接]

中级会员

悲剧之。。。

Rank: 4Rank: 4

帖子
181
学币
1082
学分
686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dog2 发表于 2009-6-8 11:59:4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隆中对»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然而我们都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五虎上将相继过世后,蜀国战场无良将,朝堂无俊臣。有句俗语这样讲: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恰是蜀国战场缺大将的真实写照;而在朝廷之上,宦官乱朝纲,以致被诸葛亮托付重任的姜维还需借屯田避祸。从诸葛亮病逝算起,蜀国只存在了29年。而从宦官干政之后,没有两年蜀国就灭亡了。相较而言,曹魏自曹操死后,能人辈出,良将千员。像司马师、司马昭、钟会、邓艾、羊牯、杜预等皆有经天纬地之材。经过这些人的努力最后得以完成三家归晋的统一大业。孙吴在蜀国灭亡之后,仍然在丁奉、陆抗等的辅佐下坚持了17年才为杜预所灭。
是什么造成这样一种结果?是曹魏有更高明的战略决策?没有。是因为刘禅的无能与腐败?诸葛亮死后,被诸葛亮托付重任的大臣仍然延续诸葛亮的政策二十余年,刘禅都很听从这些辅政大臣的建议,直至这些人全部去世。当然这也可以作为原因之一,但只是表面原因。上面说了半天缺良将,少俊臣。自然是缺乏人才的原因了。因为缺乏人才,一闻良将死讯即让诸葛亮痛心不已;因为缺乏人才,诸葛亮降伏姜维才欢呼雀跃,以为得凤;因为缺乏人才,诸葛亮才不得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就出在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主张刘备取荆、益之地,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孙刘,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诸葛亮的论据是益州之地,沃野千里。有足够进行战争的粮食与兵源。但是它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益州乃巴蜀之地、邻接诸戎、夷越皆非汉族文化,按当时的话就是蛮夷之邦,其民尚不开化。
三国时期,文化最发达的地域是曹魏,其次孙吴,最末刘蜀。春秋时期,大部分楚地也属于蛮夷之地,以后经过战国、秦汉朝代,随着人群迁移与文化交流,楚地才跟上北方先进文化。但是巴蜀在三国时期尚远不能与孙吴与曹魏文化相提并论,它只相当于春秋早期楚地的文化地位。起先,刘备尚据有荆州,可惜因为关羽的刚愎自用又失了荆州。最后刘蜀的根据地只能依托文化落后的巴蜀。而文化氛围将直接决定教育结果,也就是人才的数量。
我们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除了基本被汉族同化的一些少数民族,大部分少数民族个体在同汉民族个体对比时,无论是智力、思维方式、个人能力都存在很大差距,即使是从小学乃至一直到大学都在汉族学校与汉族同学同班学习,这个差距仍然存在。(本人提出这个问题绝不是轻视少数民族,说出这个客观事实是为了分析原因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一句俗语叫:三岁看到老。三国演义专门有两段关于刘备与曹操幼童时表现出来的与他们后来成就相呼应的无意识行为其实与咱们讨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能力差异的根本在于其学龄前家庭教育与他生活周围环境的社会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有关此问题的详细分析与本文主题无关,在此只作两个简单类比:其实教育如同下围棋,分序盘、中盘、官子的三个阶段,序盘直接影响到中盘与后盘胜负。在教育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就是在白纸上写字,而学龄前教育则是画格子,其线条的走向与格子的宽窄直接决定了白纸上能写多少东西,后续的落笔决定了只能写什么东西。
而巴蜀之地文化的落后决定了这个地方不具备产生大量优秀人才的条件。今天按鲁迅的话说这里缺乏人才生长的土壤。因为这个基础,再加上具有人类普遍涵义的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刘蜀只能坐吃山空。虽然诸葛亮在良将逐个去世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他仍然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是基于自己用兵的自信,采用六出祁山军事进击的办法,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曹魏。然而针对良将无数、谋臣辈出、幅员几千里的魏国,谈何容易。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指导思想下,诸葛亮终于落得个累死他乡的结局。
战略决策从表面来说只为实现战略目标就是获得成功,但是如果结果只是昙花一现,这与没有实现又有多大区别?因此战略决策还必须考虑战略目标的长存性。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隆中对»的战略决策应该是失败的。
废废废。。。。。。。。。。

Rank: 2Rank: 2

帖子
144
学币
444
学分
165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8#
游侠 发表于 2009-6-11 14:34:58 |只看该作者
尽信书不如无书。唉。。世上顽固不化之人太也多了。。。。
疑点即以提出,却顽固的不加思考而否认。。。。。
要是有这样的历史学家。。。会害死很多读历史的人。
唉,。。。。。。 ...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11:52 PM


历史本来就没有切确的答案,谁也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往往都是从历史文物上取材来编写历史书籍,至于正确与否,谁也不知道。至于疑点,要合情合理才能成立,不是说我认为这样这样就是疑点。历史本来就是“死“的东西,因为疑点可以很多,但是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至于正确的答案要收集了更多的资料,才能下一个定论。还有我要补充的是,书是人写的,论点是人说的,谁都可以推翻,只是你要有更切确更明显的答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

帖子
906
学币
1063
学分
232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7#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23:52:11 |只看该作者
尽信书不如无书。唉。。世上顽固不化之人太也多了。。。。
疑点即以提出,却顽固的不加思考而否认。。。。。
要是有这样的历史学家。。。会害死很多读历史的人。
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44
学币
444
学分
165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6#
游侠 发表于 2009-6-10 15:05:38 |只看该作者
可信度低并不代表我不信,可是我看了之后会与历史书比较,而不是尽信百度所写!
可是阁下貌似百分之百相信。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02:56 PM

我上摘一份出自陈寿的三国志 蜀书6,这个妮可以去考察,绝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於西州。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锺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幹於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於是徵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典略曰:腾字寿成,马援后也。桓帝时,其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腾少贫无产业,常从彰山中斫材木,负贩诣城市,以自供给。腾为人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灵帝末,凉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民王国等及氐、羌反叛。州郡募发民中有勇力者,欲讨之,腾在募中。州郡异之,署为军从事,典领部众。讨贼有功,拜军司马,后以功迁偏将军,又迁征西将军,常屯汧、陇之间。初平中,拜征东将军。是时,西州少谷,腾自表军人多乏,求就谷於池阳,遂移屯长平岸头。而将王承等恐腾为己害,乃攻腾营。时腾近出无备,遂破走,西上。会三辅乱,不复来东,而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始甚相亲,后转以部曲相侵入,更为雠敌。腾攻遂,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连兵不解。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锺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徵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士进贤,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十(五)年,徵为卫尉,腾自见年老,遂入宿卫。初,曹公为丞相,辟腾长子超,不就。超后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诏拜徐州刺史,后拜谏议大夫。及腾之入,因诏拜为偏将军,使领腾营。又拜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鄴,惟超独留。斋

嘟幔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山阳公载记曰: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兒不死,吾无葬地也。”超走保诸戎,曹公追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果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阜、叙起於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鲁不足与计事,内怀於邑,闻先主围刘璋於成都,密书请降。典略曰: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同据河、潼,建列营陈。是岁,曹公西征,与超等战於河、渭之交,超等败走。超至安定,遂奔凉州。诏收灭超家属。超复败於陇上。后奔汉中,张鲁以为都讲祭酒,欲妻之以女,或谏鲁曰:“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鲁乃止。初,超未反时,其小妇弟种留三辅,及超败,种先入汉中。正旦,种上寿於超,超搥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后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又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是岁建安十九年也。斋

,喜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典略曰: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山阳公载记曰: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备曰:“人穷来归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杀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复呼备字。明日叹曰:“我今乃知其所以败。为呼人主字,几为关羽、张飞所杀。”自后乃尊事备。臣松之按以为超以穷归备,受其爵位,何容傲慢而呼备字?且备之入蜀,留关羽镇荆州,羽未尝在益土也。故羽闻马超归降,以书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类”,不得如书所云。羽焉得与张飞立直乎?凡人行事,皆谓其可也,知其不可,则不行之矣。超若果呼备字,亦谓於理宜尔也。就令羽请杀超,超不应闻,但见二子立直,何由便知以呼字之故,云几为关、张所杀乎?言不经理,深可忿疾也。袁、乐资等诸所记载,秽杂虚谬,若此之类,殆不可胜言也。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策曰:“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二年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超女配安平王理。典略曰: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古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

帖子
906
学币
1063
学分
232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5#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15:01:12 |只看该作者
喂!两位未免争论得太凶了?
dog2 发表于 2009-6-10 02:42 PM

如有冒犯之处,还请原谅,太过投入,难免会过激了。
争论不见得是坏事,我们还可以知道历史的疑点,并把心中的看法写出来交流交流。
=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

帖子
906
学币
1063
学分
232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4#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14:56:13 |只看该作者
可信度低并不代表我不信,可是我看了之后会与历史书比较,而不是尽信百度所写!
可是阁下貌似百分之百相信。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

帖子
906
学币
1063
学分
232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3#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14:54:48 |只看该作者
可是你既然知道可信度其低,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拿来此处炫耀是何居心??????
原因我已说明,在另一个贴,你可以去看了之后再来反驳。我定当奉陪!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44
学币
444
学分
165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2#
游侠 发表于 2009-6-10 14:50:08 |只看该作者
那么你从百度搜来的可信度更加低!!!!!!!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02:39 PM


相不相信是因人而异,就好像信仰,我当然没强迫你去相信。历史谁也不知道,除非你我经历过,不然答案还是-〉?

使用道具 举报

中级会员

悲剧之。。。

Rank: 4Rank: 4

帖子
181
学币
1082
学分
686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1#
dog2 发表于 2009-6-10 14:45:50 |只看该作者
马超在归降刘备以前,四海闻其名,羌胡感其威,称得上一方豪杰,然而归降刘备以后,却很少有登亮相的机会,止有两次,一次《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章回记载“马超士卒蓄锐日久,到此耀武扬威,势不可当”。另一次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记载彭羕酒醉失言,马超密使人告发,最终彭羕被刘备赐死。为什么久经沙场,神勇闻天下的马超归降刘备后却是默默无闻,为了保全自己性命,出卖酒醉失言的朋友,暗然余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笔者进行了探究,觉得有以下原因:
首先,大起大落的人生让马超必需学会忍耐,必须学会安分。马超兴兵雪耻,正职年少气盛,血气方刚,潼关大战,迫使一代奸雄“割须断袍”,威名大震。投靠张鲁后,戎马一生,飘泊不定的军旅生活让马超性格已经有很大转变,若不是反间计,马超很可能图个“封妻荫子,以享天年”。归顺刘备后,位至平西将军、“五虎大将”,达到了马超自己想要的环境,剩下的只有“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也为可以“安分”创造了条件。
其次,职位让马超显得“无为”。刘备进位汉中王,封马超为“平西将军”,主要是考虑马超神勇,羌胡敬为“天神”,事实反映这种考虑是成功的,马超镇守蜀汉西部边关,羌胡少数民族没有发生大的叛乱,而当时蜀汉的主要战争是发生在与曹魏、孙吴之间,马超很少有表现的机会,无法在沙场上一显“神勇”。
再次,马超的天寿很短,四十七岁就病卒了(载于陈寿《三国志.蜀书》)。一个人成就功业,生存的时间很关键,“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英年早逝不仅是郭嘉、周瑜的悲剧,也是马超无法再展宏图伟业的宿命。
虽然马超归顺刘备后暗然余生,但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的“锦马超”留给广大读者永远是心目中勇猛无敌的少年将军形象。
废废废。。。。。。。。。。

使用道具 举报

中级会员

悲剧之。。。

Rank: 4Rank: 4

帖子
181
学币
1082
学分
686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0#
dog2 发表于 2009-6-10 14:42:20 |只看该作者
喂!两位未免争论得太凶了?
废废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

帖子
906
学币
1063
学分
232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29#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14:39:10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真实性谁也不知道,你批评作者也没用;毕竟大家都是从遗留下来的文章篇写的
游侠 发表于 2009-6-10 02:27 PM

那么你从百度搜来的可信度更加低!!!!!!!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

帖子
906
学币
1063
学分
232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28#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14:34:54 |只看该作者
山阳公载记曰: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备曰:“人穷来归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杀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复呼备字。明日叹曰:“我今乃知其所以败。为呼人主字,几为关羽、张飞所杀。”自后乃尊事备。臣松之按以为超以穷归备,受其爵位,何容傲慢而呼备字?且备之入蜀,留关羽镇荆州,羽未尝在益土也。故羽闻马超归降,以书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类”,不得如书所云。羽焉得与张飞立直乎?凡人行事,皆谓其可也,知其不可,则不行之矣。超若果呼备字,亦谓於理宜尔也。就令羽请杀超,超不应闻,但见二子立直,何由便知以呼字之故,云几为关、张所杀乎?言不经理,深可忿疾也。袁、乐资等诸所记载,秽杂虚谬,若此之类,殆不可胜言也。

这里也说了众位史学家之疑点,假如马超是自己投降的他何敢如此放肆???????
姑且说疑点是关羽那一段,好不好?
那么刘备攻益州,璋请鲁援之。鲁遣马超往之,超竟投备。那这段就是疑点!!!
那么关羽与张鲁这段就是疑点。
另一个是马超自己投降是疑点。
两个疑点与一个疑点,难道你会怀疑古代先人会一连犯下2个疑点????????????
而且你所看的是从百度搜索,你敢肯定准确性在95%以上??????????????、
还大言不惭(马超是投靠,不是诸葛登庸,谢谢)
如阁下还有疑点不妨提出来研究研究。看谁的更准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44
学币
444
学分
165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27#
游侠 发表于 2009-6-10 14:27:49 |只看该作者
呵呵。。。。那么说历史上张飞说服马超之事就是子虚乌有了???????
那么说我还得去批评写书之人了。。。。。。。。。。
可笑可笑之极。。。。。。。。。。。。。。。。。。。。。 ...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01:08 PM


历史的真实性谁也不知道,你批评作者也没用;毕竟大家都是从遗留下来的文章篇写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

帖子
906
学币
1063
学分
232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26#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14:25:22 |只看该作者
转投刘备。


更可笑的是,古语转投刘备之词,也可解读为他受张飞所说服而投降刘备。。。。。。。。。。。。。。。
古语之意千变万化。你凭什么说他自己投降??????而且如你所说,那么马超不是背信弃义之徒???因为战败而背叛君主,转投他人之徒??????
这不符合历史上所说马超乃勇猛重义之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

帖子
906
学币
1063
学分
232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25#
枫情 发表于 2009-6-10 14:20:22 |只看该作者
汉宁太守。祖父陵,客蜀,创五斗米教。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刘璋杀鲁母,因此结仇。刘备攻益州,璋请鲁援之。鲁遣马超往之,超竟投备。后见太祖为魏王,鲁欲自为汉宁王,为谋士阎圃劝免。后太祖讨汉中,鲁败,众劝其烧粮仓,鲁以国家之物,不从,为太祖善。后降,为镇南将军。

莫大疑点。。。。。。。。。。。哈哈哈哈。。。。。。。。
加上张鲁的手下杨白等人因为怕有能力的马超超过他们的地位而排挤马超,马超最终逃离了张鲁,从武都逃到氐人聚居的地方,然后转投刘备。这一年是建安十九年。
好笑之极,你若说他是与曹操交锋败兵而投奔刘备,简直就是荒天下之大缪。。。。。。。。。。。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ottom

Archiver|手机版|xuehaiblog

GMT+8, 2025-10-26 19:27 , Processed in 0.009365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Template By Yeei.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