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长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马史] 重温娘惹得光辉   [复制链接]

论坛元老

长萍。啊公。爷爷。老头。公主。萍萍。马骝髸,傻簈

Rank: 12Rank: 12

帖子
72559
学币
84073
学分
11763
贡献
2
贝壳
237
文采
1

圣诞节勋章 创意星星勋章 3周年纪念勋章

46#
长萍 发表于 2009-12-23 16:08:39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还放了山本洋介的照片呢!

月娘竟然没拿到最佳女主角,真是太可惜了!
马口之神 发表于 2009-12-21 02:34 PM
因为白薇秀公主的角色比较好发挥而且他的演技一流才会得到奖的。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元老

长萍。啊公。爷爷。老头。公主。萍萍。马骝髸,傻簈

Rank: 12Rank: 12

帖子
72559
学币
84073
学分
11763
贡献
2
贝壳
237
文采
1

圣诞节勋章 创意星星勋章 3周年纪念勋章

47#
长萍 发表于 2009-12-23 16:09:44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的'打成'得'了。。。。
瓜子 发表于 2009-12-23 12:28 PM
orz人非圣贤,你就原谅我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48#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7:53:46 |只看该作者
我又有新资料了
虽然不是很完整
但我是综合很多网的


娘惹

峇峇娘惹文化,是马六甲很有特色的一种文化。

东南亚有个峇峇娘惹族群,是数百年前中国移民和本地女人所生的后代,主要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爪哇一带。槟城、马六甲、新加坡英属殖民地的峇峇
娘惹,又被称为「海峡华人」。他们也被称为「土生华人」,以别于后来移民来的劳动阶级——「新客」。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马来半岛西边的马六甲早就是东西贸易必经的港口。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舰队七次下南洋,都在这里停泊。相传明朝有位公主嫁给此地的苏丹,随行五百多人,在此落地生根,算是早期比较大规模的中国移民。这里也吸引了中国、印度、阿拉伯、波斯、印尼和中南半岛的商人前来做生意。其中有些人在马六甲安了家,和当地女人成婚,中国人和马来女人所生的子女,男的是峇峇,女的是娘惹。


早期的马来亚,对于外族与本地的马来人通婚,并没有宗教上的束缚(现在则不同,凡外族人与马来人通婚,必须先皈依伊斯兰教),所以与当地马来女子通婚后的华裔,仍然保留原来的宗教信仰,信仰佛教或道教,他们的很多习俗与礼节都是沿袭中国的传统。

对于外人来说,本土籍华人(或称峇峇娘惹)看起来相当奇特。他们有中文名,在礼节和仪式上遵循华人的传统,举行各种节庆时,比文革后的中国人更加热衷和虔诚。他们从属于华人的社会结构和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如孝道,对于祖先的崇敬显得特别注重。

与华人比较,娘惹的衣着更加接近于马来人,他们穿着源自于爪哇的雅致的刺绣衬衫,下身包裹着爪哇拍卡隆岸色彩绚丽的沙龙,口中喜爱咀嚼栳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49#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7:55:24 |只看该作者

在以往,过大日子时他们喜欢唱歌,跳爪哇舞佐吉,土风舞隆迎华尔兹恰恰,对唱班顿、情歌斗唱,可以通宵欢乐。 

除了是许多文化的融合,他们比较倾向英国作风,喜欢西方的东西和西方品味。在晚近的历史上,特别是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本土籍人士多把孩子送入英语媒介或基督教教会办的学校,很少就读于华校。之后会被送到英国接受大学教育或受专业培训,学成后他们可以在英殖民地政府民事机关或英国公司任职,因而成为英国官员与地方民众之间的桥梁。他们以马六甲、新加坡、槟城等前英国海峡殖民地为根基,因此也成为英国的臣民。峇峇人士以与大英帝国的关系而自豪,许多人称自己是英王的华民。在这段历史时期,本土籍社群处在顶峰期,享有丰裕的财富, 发扬自己的文化,与马来王族及英殖民官员关系非常密切。

峇峇娘惹是独特的族群,因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全球化动力而演化形成。这个族群的机智与适应性使得他们能够生存与盛旺,成为今天公认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他们对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有不凡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个文化衰落了,因为许多家庭失去了他们的财富和政治上的权位。许多人因为战乱而倾家荡产,负债累累,不得不变卖家当和业产。现代化与急促的城市化、散居、西方化,再加上与非本土籍人士的婚姻侵蚀了他们的身份等等因素,无不对他们的继续存在构成威胁。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本土籍人士被迫必须在他们的混合身分与总体的华人身份之中选择其一,回归华籍身分的意愿已经成为本土籍人士 的主流趋向。


本土籍华人依附于华人的根,却创设了一种表面上形似华人而实质上却是马来人、苏门答腊人、爪哇人、暹罗人和本地人的文化。在马六甲和新加坡,本土籍华人说着一种混合而简化了的马来语,被称作峇峇语,里头借用了大量的福建话。在槟城,他们所讲的福建话借用英文和马来文。在过去,老一辈娘惹以马来语念咒、斥骂和咀咒。
不论峇峇的前辈是商、是官、是民,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大都是比较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这些人刻苦耐劳,又极富商业头脑,一般都事业有成。在英殖民地时代多受英文教育,对工作忠于职守,所以他们之中不少人或在政府机构中
任职,或从事经商,占尽优势,他们的生活安逸、富有。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这一段时间被形容是峇峇的黄金时代,许多从事橡胶种植业的峇峇家族都飞
黄腾达,富甲一方,十分风光。
马六甲的荷兰街是峇峇娘惹的聚居地,也是峇峇娘惹文化的发源地。荷兰街一度曾是富贵的象征,街两旁尽是巴巴家族的豪华宅院,家居布置尽显华人富有人家的气派。大门及窗户制作精致,往往是雕梁画栋,一些门栏上有寿的木雕,大门上贴有对联,住宅分为大厅、中厅、内厅、天井、后院、侧院,大
厅正中供奉神位。屋内摆有做工精致古雅的酸木家具,瓷瓶古董,古色古香,较为讲究。
关于荷兰街,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在荷兰红屋一带,有一座基督教堂,屋顶端有一个铁制的公鸡形风向标,人们认为将这只铁公鸡放在此是有所指的。风水学人士认为,荷兰街属蜈蚣地,凡是位于该地的人家都会飞黄腾达,非富即贵。事实上,当时荷兰街也确实是富贵人家集中的一条富贵之街,因而英国人为了克制荷兰
街峇峇人家的气,所以制作并安装了这只铁公鸡的风向标,以铁公鸡遥蜈蚣,便会令它一蹶不振。不知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也不管英国人是否真的懂得运用中国的风水学,这一传说确实能印证当时峇峇人的富裕。

英国殖民时期,峇峇娘惹以英国的子民自居,
平日说英语,穿西装,子女上英文学校,社会地位比较高,生活富裕。马来西亚独立后,英国人离开,峇峇娘惹产生了认同和身分危机。有心人士深恐他们的族群和文化会消失,因此在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成立了峇峇娘惹博物馆,学术界不时举办研讨会。


峇峇娘惹保存的中国传统习俗来自历史的某段时空,然后停格了,后来加入了马来文化习俗的影响,所以不等同于中土文化,由于不谙中文,不少峇峇娘惹对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所知有限,但他们以保存中国传统习俗自豪,令人刮目相看。

目前峇峇与娘惹的人数不多,没有精确的统计,估计数目大约不到
万人,据说荷兰街上也只剩下10余户人家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50#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7:56:58 |只看该作者
【起 源】

峇峇(Baba)一词原是波斯语,意思是「先生」,后来传到印度,由印度人带进了马来半岛。娘惹(Nyonya)一词源自印尼爪哇,当地曾被欧洲人统治,Nona一字是「女士」之意,源自西班牙文的Dona
峇峇娘惹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尼)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后裔,峇峇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是居住数百年在马来西亚,印尼或新加坡的当地华人。这些华人都在指文化上受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所影响的华人,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都比较多。男性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有关峇峇娘惹的来源,人们认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马六甲王朝时期,那些从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一带漂洋过海而来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中上层为官的或是殷实的商贾人家,到了马六甲以后没有再返回中国,而娶了当地的马来女子生下的后代;也有的一部分据说是当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五次来马六甲驻节,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后代。
他们的文化就是介于中国和马来文化之间,所以很特别。他们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这些峇峇人,主要是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
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
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民族
有些受华人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即所有指的华人已数典忘组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三代成峇’,根据这个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这个定义没有藐视的成份,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峇峇”的华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为“Peranan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
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 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nkan”一 词已成为“峇峇人”的自称。
在精神思想上,峇峇人倾向于西方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化,子女多受英文教育。这点与他们仍然保留古老的华人习惯、传统及信仰,看来相当矛盾。实际上,早期的峇峇人是矛盾的一群,他们脱离华人社会,却又不能真正融入马来社会,成为两头不着岸的人。所幸这种情况后来有了改变,他们开始加进华人社会的体系,一些峇峇人的子女,也被送进华小接受基本的母语教育,回归族群。
马六甲峇峇散居各地。在殖民地时代,峇峇人最集中的地区是荷兰街,这里出了一些才华卓越的峇峇,如敦陈祯禄及敦陈修信。峇峇人的性格耿直,在马六甲的华人社会里,有一句形容他们这种秉性的话:“峇峇直”。顾名思义,可见他们一般上是“直”透了。峇峇人到底有多少,很难做出统计。不过根据粗略估计,他们约占马来西亚华人人口百分之五,并不很多。相信随着时代与局势演变,他们的子孙,将会逐渐恢复华人的精神面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51#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7:58: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瓜子 于 2010-7-18 06:23 PM 编辑

语言

峇峇人以马来语为基础,夹杂一些闽南方言,并改变了部分马来语的发音,融入中国语法,自成峇峇语。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
槟城的峇峇娘惹的口语受到福建与泉州话的影响,语音比较柔和,马六甲地区,则是马来语和厦门话的掺杂。
英殖民地时代由于英国殖民统治马来亚,故当年大多数土生华人接受英语教育,懂得三种语言能够同时接触中国人,马来人和英国人,也因为他们懂得三种语言的缘故,在英政府统治期间有大部分土生华人从事国家行政和公务员职位。由于长期和英国人交往,有很多土生华人皈依基督教。渐渐地土生华人也就成为了海峡殖民地 (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有影响力的一个团体,并也被称为“King's Chinese ” (国王的华人)同时也效忠英女王。
由于土生华人土生土长的身份又受到英政府的重用,生活基本上已经属于富裕,故把后期到来的华人和华工区分为新客。

五一三之后,土生华人的语言大概也是从那刻开始凋零,到现在是已经进入博物馆
,才一代,就消失了,实在是快。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52#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7:59:08 |只看该作者

饮食文化


在饮食习惯上,巴巴娘惹也有自成一统的“娘惹餐”,它兼有华人、 马来人、印度族人以及以葡萄牙人为主的欧洲人的饮食特点,在烹饪方法和使用的餐具器皿方面都比较讲究,调料中自然少不了咖喱和辣椒,口味以酸辣为主,别具一格。
饮食在娘惹文化占据相当的分量,主要是中国菜与东南亚菜式风味的混合体。因此在马来西亚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酱猪蹄、煎猪肉片、竹笋炖猪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香蕉叶、椰浆、香兰叶、糯米和糖精制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适中,嚼头儿足着呢。
娘惹菜是加入马来菜元素的中国菜。应用了不少当地特产配料入馔,例如菠萝、椰浆、香茅、南姜、黄姜、亚参、椰糖等,而材料方面一般鸡鸭、牛羊、海鲜、蔬菜都会用到。通常是辛辣的,所用的香料包括香茅,生姜,蓝姜,黄姜,葱,蒜,辣椒等。烹饪方式融合中和马来的方法。

现在的娘惹已是一类菜的通称,柠檬草香兰叶等佐料,在娘惹菜里是少不了的调料。娘惹料理结合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一般较为多汁,口味浓重,是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佳肴之一。
娘惹本是指中国人与马来人通婚的女儿,娘惹秉承了中国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出嫁前就是个烹饪能手。娘惹身上遗传着中华妇女美德,勤劳俭朴,也将中华菜肴烹饪方式与马来菜肴原料自成一体做成娘惹菜,既有中国菜的内蕴,又有马来菜的特色,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口味,风靡南洋,这些特点都体现在娘惹菜里。
此外,娘惹菜别具特色,使用大量的咖喱和椰子汁,口味偏重。为了入味,在前一天煮好,第二天食用。早年没有冰箱,食物放在纱橱里,需要时舀一瓢,可保存二至三天。娘惹菜颜色鲜艳,色素是从植物提炼出来的,因此准备颇费工夫。
其中,娘惹糕是女人必须会做的食物,以椰浆、树薯粉、玉米粉、巴兰叶汁为原料,加以细砂糖、水蒸煮而
成。因制作过程中粉浆要分段倒入,因此娘惹糕会显得层次分明。本土籍华人有了不起的烹饪,他们融合了马来、泰国、葡萄牙、荷兰、印度和西方的烹饪,比马来人还要喜欢辛辣食品。他们的食物通常会伴随着调味酱料如钦查咯(咸虾酱)和无处不使用的辣椒峇拉煎(虾米膏)。
旧时代的娘惹,多属于家里的大家闺秀。平日足不出户的她们,家里的厨房成了消磨时间的好地方,女儿在家时,在厨房和母亲学习和研究做菜,出嫁后,不管家婆是要试探媳妇的烹饪实力,还是要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她,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所以,吃着桌上的菜,洋溢着的却是母女或婆媳间的温馨和亲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53#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7:59:49 |只看该作者
瓷器

峇峇娘惹的语言、服装和饮食都深受母系马来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固守父系的中国传统习俗。家具和瓷器深具中国风,家具通常是厚重的红木所制,上有繁
复的雕刻。瓷器颜色鲜艳,偏爱桃红和浅绿,最常见的图案是凤凰和牡丹。凤凰代表地位和财富,牡丹代表爱情与美貌,还有燕子、蝴蝶、菊花等图案,象征对美好
生活的祝愿。有种名为Kamcheng的汤锅,盖子上镶有麒麟,在婚礼中用来盛放红白两色汤圆,红的代表喜悦,白的代表纯洁。 Kamcheng来自福建话,意思是「感情」,新婚夫妇吃了「感情」锅里的汤圆,就会恩恩爱爱,永不分离。
娘惹瓷器是向中国景德镇订制,有些碗底印有同治和光绪字样,可见那是制造的高峰期。如今他们不再向中国订制了,娘惹瓷器成为骨董家收藏的对象。他们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瓷器,娘惹瓷,其中包括壶,杯,碗和自己独特的峇峇家具。娘惹珠宝也是独特的,这些反映了华人社区的土生华人的富裕。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元老

长萍。啊公。爷爷。老头。公主。萍萍。马骝髸,傻簈

Rank: 12Rank: 12

帖子
72559
学币
84073
学分
11763
贡献
2
贝壳
237
文采
1

圣诞节勋章 创意星星勋章 3周年纪念勋章

54#
长萍 发表于 2010-7-18 18:00:38 |只看该作者
哇。我真的不好意思一直都是你在放资料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55#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8:01:22 |只看该作者
服饰
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多为轻 纱制作,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点缀的图案多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19世纪峇峇的服饰,男人喜欢长袍披身,穿布鞋,戴布帽,留辫子,完全是中国式的打扮,当然也有穿西装系领带,一身光鲜的洋人装扮。娘惹则穿马来服。娘惹的娘惹装与传统马来服又略有不同。传统的马来女上衣,前后对襟一样长,平常无装饰,颜色较深,多黑色、红色或其他深色。娘惹装前长后短,前多绣花纹,颜色多浅、淡、雅。下服则用马来裙(纱笼)装束,纱笼与中国古装相似。
娘惹平日的穿着和本地女人一样,但碰到节庆时,穿着非常中国式。男士穿中式衫袄,戴瓜皮小帽,女士穿刺绣和蕾丝滚边的上衣,裙子是艳丽的印尼沙龙,脚穿珠绣鞋,图案为凤凰和花朵,非常明艳照人。
娘惹在出嫁时都会为未来夫婿缝制珠绣鞋(kasut
manek)。许多娘惹喜欢采用产自欧洲的切割珠(manek
potong)来缝制,因为每颗珠子都有一定倾角,可以增加一些立体感,让珠鞋看来闪闪发亮,充满贵气。

在婚俗上,峇峇娘惹的家庭也非常讲究“门当户对”,那些有权势的华人甲必丹、亭主、殷商家族之间常常联姻。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带瓜皮帽,新娘则身穿裙褂、霞披,头戴凤冠,身上有众多点缀的饰物。在二战前,巴巴娘惹在举行婚礼时,依然沿用三跪九叩的清朝古礼,娶亲用花轿,锣鼓喧天,热热闹闹。男方的家长对于新娘是否是处女极为重视与苛求,在新婚后,要由媒婆负责将处女布拿出来给男方双亲过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56#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8:02:34 |只看该作者
【房子】
土生华人的房子是中式、巴洛克式或新古典欧式设计,色彩也很鲜艳。
以前他们住“shophouse”,地板为木制,门面窄而深,和中国的老式房子很像,有好几进。最外面的厅堂招待访客,最里面一间放祖先牌位。前门窗 户为八卦形,挂镜子、尺、剪刀,除魔去妖。英国殖民时期,有钱的峇峇娘惹住维多利亚风格洋房,大理石地板,雕花回廊,十分气派,楼上卧房内是中式红木家 具,餐厅里是西式器皿和装饰,可谓中西合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57#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8:03:06 |只看该作者
【文化习俗】
峇峇娘惹外表洋化,内心却很中国,谨守儒释道传统,讲究孝道,逢年过节必备大鱼大肉,向祖先牌位鞠躬跪拜。春节最隆重,清明去扫墓,端午吃粽子, 中秋吃月饼,和其他华人社会一样。比较特殊的是,春节期间,他们把红白汤圆黏在大门上方,祈求平安。每人要喝米酒,以防被蛇怪骚扰,据说是受了《白蛇传》 的影响。
对于华人的一些传统节日,峇峇娘惹家庭非常重视,过春节,作为子孙或年幼的一辈,得跪着磕头、敬茶及祝 安。逢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讲究,要摆三牲及饭菜等,要摆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肴上供。
峇峇人一年裡有數個比較重要的節日,除了農曆新年、清明、端午、冬至外,就是農曆7月。峇峇人在農曆7月,拜祭陰間好兄弟的習俗多跟隨福建人,整個月要拜3次,分別在7月初一、15及29日(或30日)。他們對這個月份也很 避忌,會提醒小孩子下午6時後別出門,別玩水或爬山。
峇峇後裔陳再政說,峇峇人這月里也會另外拜祭祖先,但是不可超過7月15。他表示, 峇峇人通常是在7月初一早上拜祖先,順便也拜祭“後門”(福建話也叫“後尾公”),晚上則“拜路邊”(好兄弟)。陳再政說,拜祖先的菜式基本上是4、8、 12道,也有人會用16道。 “最基本的我們都是拜 4道菜,16樣菜的很少。所謂的菜式,只有用碗盛裝(有汁或湯)的才算,其他放在碟子或盤裡的麵類、煎炸的無汁菜式(如炸雞、炸蝦)糕點、甜品都不能算在內。”“我們有一種風俗叫做‘換菜’(TUKAR LAUK),第13樣菜可被當作另外的12樣菜,所以算起來總共是24種菜式。”
他表示,拜祭“後門”的菜式,是跟拜祖先的一樣,只是比較小碗而已。他也披露,一些廟堂祭祖會採用峇峇人的方式,青雲亭是其中一個。峇峇人拜祖先或“後門”,桌上餐具、菜餚的排列都有一定的規定。以峇峇人的祭祖桌來說,寬度是夠置8碗白飯,所以頂多是置放8套餐具。餐具排法從左起是筷子、小碟子、米酒、湯匙、一杯茶、白飯,第二排則是盛在碗裡的菜餚,第3排是盛在盤里的供品。除此,峇峇人也會另盛一面盆的水,放面巾、栳葉(SIRIH)、香煙草煙(CULUT)或香煙祭祖。還有,他們也會向菜商預訂帶根菜心,用燒水燙軟後放在一個碗裡加水,在拜祭即將結束(即金紙燒得快完時),用這碗裡的水灑在金 紙周圍,像畫個界線表明:“這些金紙是我家祖先的,外人不可領取”。
一般華人拜拜用的水果都是以苹果、橙等為主,但是在峇峇人,因為農曆7月恰逢本地水果季節,所以,他們 所選的水果,不外是榴槤、紅毛丹、山竹、魯古冷剎、南眉果(BUAH RAMBAI)、多貢(DOKONG)、菠蘿蜜、山荔枝(PULASAN)等。陳再政說,一看所拜的水果,就知道那是清明、祖先忌日或農曆 7月。他表示,峇峇人也相信,祖先被“請回家吃飯”時,是用“嗅”的,所以拜的每種水果,其中一個要剝皮,祖先才會“吃得飽”。
对于华人的一些传统节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视,过春节,作为 子孙或年幼的一辈,得跪着磕头、敬茶及祝安。逢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讲究,要摆三牲及饭菜等,要摆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肴上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58#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8:04:38 |只看该作者
【争议】
一般扞卫传统中华文化的人士经常断言峇峇娘惹是数典忘 祖,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政党) 的创始人陈祯禄就是诞生于马六甲的土生华人,他作了以下的答辩:

"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 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

“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陈祯禄逝世后, 他的墓碑上刻着“民国四十九/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仙逝”。当时距离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迁台已经十年之久,加上马来西亚已于1957年 独立, 马来西亚华人普遍上为了避免其他种族质疑效忠程度已采用公元纪年。陈氏家族采用民国纪年为正朔,此举不止为陈祯禄一生维护中华文化的贡献刻下句点,也让那 些断言峇峇娘惹是数典忘祖的人汗颜。
马六甲三保山墓地达二十五公顷,有一万两千个坟墓,许多墓碑就是明、清、民国三代遗存的。其中一块墓碑以明朝为正朔刻了“皇明显考维弘黄公妣寿姐谢氏墓。 壬戌年仲冬谷旦、孝男黄子、辰同立”,这一墓碑受不少学者在马六甲研究上引用。
对于祖宗留下来的礼仪,峇峇娘惹虽不懂涵义却保留下来, 让三保山成为极为珍贵文化遗产。 十九世纪的娘惹家庭,往往可以看到屋内挂着著书写工整的汉字对联,而屋子主人对这些陌生的字却不识也不懂, 这是因为文化上峇峇娘惹还是认同华人文化的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59#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8:05:21 |只看该作者
峇峇馬來語創作文學
《Pantun Dondang Sayang》
Ada satu Cina Hylam,
Pergi pasar beli ayam,
Habis duit berjudi malam,
Pulang rumah cuci tilam.
Ada satu Cina Makau,
Pergi pasar beli tembakau,
Habis duit main pakau,
Duduk rumah jadi risau.

《Syair Renchana Piatu》
Ikan keikek keikek,
Masak sama cuka,
Nyonya banyak geitek,
Baba tidak suka
Bunga melor putih,
Kenangan hijau kuning,
Nyonya pandai meletih,
Baba suka jeling.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Rank: 2

帖子
189
学币
303
学分
111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60#
瓜子 发表于 2010-7-18 18:06: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瓜子 于 2010-7-18 06:12 PM 编辑

追逺
出自
《陈书•南康愍王昙郎传》:“夫追远慎终,抑闻前诰。”
  
宋•苏轼《母蒲氏王氏秦国太天人外制》:“谨终追远,仁也;显亲扬名,孝也。”
释义一
宋儒的解释:终,人死;远,指祖先。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释义二 
慎,害怕; 终,结果;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曾子的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 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
在剧中的意义表达了,如果一个人抛弃了自己的祖先,连自己的祖先都不祭拜,怎么可以放心委托,家族又怎么可能得以生生不息。三个家族,陈家,黄家,张家, 代表了三个方向。
黄家,表面恪守中国传统,实质上缺乏对中国传统的真正理解,反而走入了自造的风箱。
张家,完全西化,甚至可以烧掉祖宗牌位,否定自己的文化,当自认为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反而却只能是穷途末路。
陈家,代表的是张之洞面对西学的理解,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东西方的文化交融的时候,东方的伦理道德的基础,西方的东西才会绽放出美丽之花。”


东方遇到西方,我们仍然要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要何处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ottom

Archiver|手机版|xuehaiblog

GMT+8, 2024-12-27 18:06 , Processed in 0.016564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Template By Yeei.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