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買了一張碟,紀念版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裡頭有兩片CD,一張是專輯本身,另一張是同樣珍貴的《Live 1969》。一片DVD,封套後註明是一隻關於專輯的紀錄片和一部電視節目《Songs of America》。一直沒機會(或根本惰性)播看這張DVD,其餘兩隻是聽了又聽,唯獨DVD被忽視呵。
當時於谷中城Rock Corner買下這碟,並沒有多想,就是在架子上瞥見。Simon and Garfunkel,啊,著名的El Condor Pasa在裡面。荷包沒剩多少銀兩也買了,可見年輕是多麼缺乏金錢知識。可也沒後悔,買到這CD也算是賺大了。三張碟一塊兒,Simon and Garfunkel的精髓都包在內了。《Bridge》算是不朽經典吧,這張碟之後Paul,Artie兩人就解散了。解團總是能產出質量最佳的專輯呵(《Abbey Road》是挺好的例子)。
且說說《Bridge》這張專輯。六十年代末,悸動狂躁地年代。當時的美國子民既信愛與和平。Folk Rock正好趕上這時代,也是政治樂曲最佳代言。象徵了一個音樂插手政治、抗爭不公的時代。初聽Simon and Garfunkel並沒有意識到Paul Simon書寫中濃郁的政治隱喻。直到在片中,《Songs of America》的製作紀錄才讓我正視他們對政治觀的歌頌。其中一幕,Paul坐在沙發上輕鬆的撥吉他,遠處傳來疑似Artie的聲音:「你可有想過要做一名總統?」。搖晃的鏡頭中Paul斟酌了半晌,說:「我想我應該沒時間。」他時間都花在寫歌上呢。
而且寫了如此多膾炙人口的曲子。同名曲《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之強烈,是很少鄉謠能做到的,何況鄉謠本身就是個偏輕的樂型。Paul曾說那是一首他寫了之後才發現超越了自身能力(over the top)的曲子。隨後即交予Artie頌唱。真是天作之合。說Folk是個偏輕的樂型有些過不去,這Folk可是擔當起各種重量,在大時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熟悉、輕鬆的調調中激起的卻是一個世代的共鳴啊。
《The Boxer》唱一個背井離鄉的愁憾,在一聲聲擊下迴盪的響弦裡,真往心坎「啪」著一下撃疼了。
有一回看HBO電視電影《The Normal Heart》,戲末主角死了愛人,回到耶魯。在一個舞會上,他隻身獨坐舞台,瞧台下雙雙對對旋轉如鴛鴦流水而下,放的是《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我從未發現此歌實質上如此悲傷、如此撕心肺裂。主角摯友、愛人,一個個死於愛滋,只剩他一個了,紐約唯一活著的男孩。
《Bridge》是一張絕對經典,不只是Simon and Garfunkel音樂崢嶸,也是Folk Rock後無來者的高峰。1970年,一個年代的閉幕,就以一個美好卻哀傷的樂集襯托吧。
每一首歌都是經典,吉他經典。我想也只有移師到倫敦才能夠完美地體現吉他在搖滾樂裏的作用吧。不似許多中文搖滾樂團盡量在Grunge和Alt-Rock裏游走,此專輯更像是回到了80年代末的那段美好時代,當Madchester剛從英國崛起。Oasis,The Stone Roses等樂團出現的時代。運用了十分新穎的節奏、貝斯和復古的吉他結合的90年代搖滾。
My Bloody Valentine就是這麼個樂團。其中他們的代表作《Loveless》花了兩年錄製,全然顛覆了整個九十年代音樂的風貌,將電吉他的運用推向另一個可能性。整張音樂的每一隻歌曲都運用了大量layer(層疊)的電吉他聲音,和許多pedals製造的重疊、迴響的效果,製造出很巨大混濁卻曼妙的噪音。在沉重噪音的膨脹之下,輕輕的、深處卻傳來一絲淡淡的和聲。聽整張專輯就像在一片雲上漂浮著,聽自己的心臟在體內的跳動。非常奇妙的一趟聲響之旅。
也是最近才听见Arctic Monkeys的,一直对这支乐队不熟悉,直到他们年头推出新专辑《AM》才慢慢挖掘他们(这不就是听音乐的乐趣之一么)。第一次听《Do I Wanna Know?》那沉重的贝斯配合Alex Turner鹤立鸡群的独特嗓音,带有轻微Hip-Hop的油渍摇滚。越听越上瘾,屡试不爽。
Arctic Monkeys是不能静下来的,从2007年出道专辑《 Favorite Worst Nightmare》中的主打《Fluorescent Adolescent》Post-Punk和快速的词句,听起来就像是不断闪烁的青春,直到《AM》里的《Why'd You Only Call Me When You're High》中悼念与无奈的郁闷,Arctic Monkeys是在摇滚乐坛中不断演化但不失独特音乐方向与格调的乐团。很容易爱上他们。
不过frontman Alex Turner也有和Miles Kane组成The Last Shadow Puppets。应该是向The Beatles致敬的双人组合,连造型都简直是模仿。除了Alex Turner的嗓音以外,没有一点与Arctic Monkeys有相似之处。就是格外不同,去听听看就知道啦。
看来楼主时常听另类和独立音乐吧!楼主应该知道来至加拿大的独立摇滚乐队 Arcade Fire(拱廊之火)。
Arcade Fire 在上个月推出的新单曲Reflector。这首七分钟半的单曲与让他们走红的 Wake Up 和 Rebellion(Lies) 有着一些相似,比如,在歌曲的尾端加上与前段不同的音乐。
下面就来听听 Arcade Fire 的 Reflector,David Bowie(大卫·鲍伊)的独特歌声有出现的这首歌里。
最近在电台上都能听见indie的迹象,所以今年是indie大放异彩的一年。许多刚出头的乐团都冠着indie的头衔,以one-hit打入主流市场。几个很好的例子:Fun.,Grouplove,Imagine Dragons,Youngblood Hawke,Of Monsters and Men,Walk The Moon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带有相同音乐风格和气息的indie(Fun. 除外),听久了一样会腻,怎么听都是油滑的dièse。
像是单曲《Tessellate》里抽象而柔情蜜意的词句:Bite chunks out of me/You're a shark and I'm swimming/My heart still thumps as I bleed/And all your friends come sniffing.听起来湿润而残忍,黑暗之中游觅的鱼,荤腥的。Chunks of you will sink down to seals/Blubber rich in mourning./They'll nosh you up, yes they'll nosh the love away, but it's fair to say/You will still haunt me.基本上是在描写情欲或者爱情的桥段。虽然我也不太了解(英文不好)。不过就是中意这种难以理解而暧昧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