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秋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下城市音乐咖啡间 / 34#《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imon and Garfu     [复制链接]

Rank: 3

帖子
209
学币
426
学分
257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1#
秋阳 发表于 2014-6-3 14:52: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阳 于 2014-6-3 14:53 编辑

今天想介绍一些比较接近主流的音乐。

听惯Pop的大家应该都对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不陌生吧。是很令人上瘾的热血的音乐,时下年轻人都非常喜欢。其中比较标志性的Avicii,David Guetta,Calvin Harris,Daft Punk等DJ和Producer都聚集在EDM的宝殿美国。但是,大家不知道的,虽然独领EDM风骚的美国发展神速,也有许多其他的国度琢磨着这新时代音乐。逐渐庞大的规模。其中不乏著重偶像崇拜及choreography的韩式电子乐、还有来自法国及瑞典大量才华的DJ。

这次要介绍的,是来自挪威我非常喜欢的音乐家、制作人和DJ。Cashmere Cat。



EDM的分支非常繁多,也不规划,EDM的自由及开放性,是EDM吸引人的地方。令EDM有无限的空间,各种不同的电子乐也百花齐放地诞生。甚至现在许多主流音乐都必须渗入EDM元素以吸引听众及得到青睐。Cashmere Cat的EDM与主流的Electro House不同,是现在地下非常盛行的trap music(也是楼主认为很快就会攀上主流的音乐类型)。Trap虽然原产于美国Hip-Hop文化,但是却是依靠英国电子乐坛发展出来的。

当然音乐的多元性不能以区域来规划的。

Cashmere Cat - Wedding Bells



Cashmere Cat大胆并运用不同sample的曲风,让人听见悠悠的传统、intro outro中隐约浮现的钢琴、震撼的build-up和杂乱但又次序的编排,令他与许多Trap制作人如此不同。也是我喜欢的一个地方。

Cashmere Cat - With me

http://www.anthony403.blogspot.com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

帖子
209
学币
426
学分
257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2#
秋阳 发表于 2015-1-28 14:26: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阳 于 2015-1-28 14:38 编辑

關於Shoegaze

Shoegaze是我偶爾接觸,但仍不熟悉的一種音樂。直到近日,偶然在Spotify的推薦單上遇見這個樂團——My Bloody Valentine,才對Shoegaze有了最初的認識。總的來說,這種音樂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是對我個人來說,卻是天籟之音。

這個Shoegaze,顧名思義就是『看著鞋子』,指音樂家在台上一種不羈、謙卑的台風。甚至不對視聽眾,讓最純粹的音樂包圍。為了賦予音樂本身真正的意義——與聽眾溝通——而刻意不製造音樂家的形象。而音樂家的作用,就像木偶劇後台為操控木偶的木偶師一樣,將音樂放大,而自己則都在暗地裡耕耘奉獻。這種精神對我來說,是一種偉大的包容,對於音樂的誠懇。

Radiohead吉他手Ed O'Brien在一個訪談裡談及了這個態度。他說:『我們(指Radiohead)並不想成為很紅的樂團(Biggest Band),另一個U2或是R.E.M,我們只想做自己的音樂。』,雖然Radiohead在搖滾樂壇上也算有名氣,但是這種對於音樂製作誠懇的態度在他們許多專輯中能窺見。比如說《OK Computer》與《Kid A》極具實驗性的音樂創作,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能夠將名聲與頭銜的包袱放下,正面對視自己的音樂,不被商業價值所牽絆。



My Bloody Valentine就是這麼個樂團。其中他們的代表作《Loveless》花了兩年錄製,全然顛覆了整個九十年代音樂的風貌,將電吉他的運用推向另一個可能性。整張音樂的每一隻歌曲都運用了大量layer(層疊)的電吉他聲音,和許多pedals製造的重疊、迴響的效果,製造出很巨大混濁卻曼妙的噪音。在沉重噪音的膨脹之下,輕輕的、深處卻傳來一絲淡淡的和聲。聽整張專輯就像在一片雲上漂浮著,聽自己的心臟在體內的跳動。非常奇妙的一趟聲響之旅。

這是充滿野心、實驗性,但卻十分成功地完成了他們的目標的一張專輯。當我第一次聽見這張專輯,雖然已經是好久以前的專輯,但我仍然感受得到這音樂Avant-garde(前衛)的性質。那種性質會永遠不斷地維持下去,不管在什麼年代、音樂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那種對音樂的野心、誠懇會不斷的延續下去。

對我來說,這便是偉大的音樂。

這支是整張專輯裡我最中意的一曲:


Only Shallow所營造的distortion(扭曲)配合和強烈的鼓聲敲擊每一根神經啊
http://www.anthony403.blogspot.com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

帖子
209
学币
426
学分
257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3#
秋阳 发表于 2015-4-6 17:41: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阳 于 2015-12-16 23:30 编辑

蘇打綠《夏/狂熱》

且不說我多久沒接觸中文音樂(雖然上一次真正在聽似乎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自上初中時接觸了英文音樂,便一頭栽入,越游越遠,已經沒有再回頭的意思了。直到最近才翻找一些曾經聽的,才開始逐漸歸位。因為聽的中文音樂不多,雖然偶爾會聽見電台上的、或是去卡拉OK和朋友們亂唱一通的,但仍不熟悉。所以在這裡就不費太多唇舌了。

我開始聽蘇打綠是08年,那陣時日電腦還運Windows XP,聽歌用的是千千靜聽播放軟件。《小情歌》是接觸蘇打綠的第一隻曲子(必然的),後來也就迷上了。基本上是每張專輯都聽,甚至從頭聽到尾。那時候的我並不常做這事,但蘇打綠的前三張專輯:《蘇打綠同名專輯》、《小宇宙》、《無與倫比的美麗》都是可聽性高的、十分優良的專輯。迄今我依然這麼認為。

可說到蘇打綠最出色的專輯,《夏/狂熱》必定是屹立不搖的選擇。從所有蘇打綠的作品之中挑選,《夏/狂熱》屬樂團突破性的,在編曲和製作方面都表現了蘇打綠的嫻熟。也許是因為專輯動員到倫敦製作。作為一張概念性專輯也都很完整的呈現樂團所要呈現的概念。基本上,是一張無可挑剔的專輯。



雖然專輯發行已是六年前的事了,也是在這段時間裏幾乎都沒再接觸中文音樂的我,驀地翻回過去的播放列表,還會見到「蘇打綠」三個字心底竟是五味雜陳。畢竟是蘇打綠的音樂伴我度過了一小段的成長過渡期,曾經的我也是從《夏/狂熱》開始聽見這奇妙的搖滾。聽著很久沒聽過的歌曲依舊能夠勾起那顆過去純粹的心,模模糊糊地感受到在腦裡某個地方慢慢起伏的什麼。那感觸是真實而且難以言喻的,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

每一首歌都是經典,吉他經典。我想也只有移師到倫敦才能夠完美地體現吉他在搖滾樂裏的作用吧。不似許多中文搖滾樂團盡量在Grunge和Alt-Rock裏游走,此專輯更像是回到了80年代末的那段美好時代,當Madchester剛從英國崛起。Oasis,The Stone Roses等樂團出現的時代。運用了十分新穎的節奏、貝斯和復古的吉他結合的90年代搖滾。

專輯的歌詞也較蘇打綠其他專輯中行走的浪漫抒情路線不同——犀利尖銳地道出燃燒的城和壓抑的生命中最黑暗層面。如《共舞》中描寫一段邊緣的、搖搖欲墜的感情:日也幹/晚也幹/愛情被婚姻沖淡/怎麼算/怎麼辦/這雙人的舞/我/跳入危樓。強烈地抨擊著現實的悲哀,卻又搖滾地歌頌無奈。或是《煽動》中更為魔幻寫實的敘事:和魔鬼交換條件/買重來的體驗/意念下得堅決/魔鬼邪惡的笑臉/報復命運凌虐/忽然,他竟然可以飛。

《夏/狂熱》不能說是中文樂壇業界內最好的例子,但卻是蘇打綠,身為一個獨立樂團能交出的最佳成績,甚至達到中文樂壇還無法逾越的一定高度。畢竟,在我「離開」了中文音樂這六年間、六年之後,依然能承認《夏/狂熱》在我個人心目中的地位,並沒有被其他的事物動搖。

《包圍》





已有 1 人评分学分 学币 收起 理由
冰精灵 + 5 + 5 常更新哦~ :) 我一直很想分享《秋/故事》.

总评分: 学分 + 5  学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http://www.anthony403.blogspot.com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

帖子
209
学币
426
学分
257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4#
秋阳 发表于 2015-12-16 22:42: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阳 于 2015-12-30 14:48 编辑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一個年代的閉幕



早前買了一張碟,紀念版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裡頭有兩片CD,一張是專輯本身,另一張是同樣珍貴的《Live 1969》。一片DVD,封套後註明是一隻關於專輯的紀錄片和一部電視節目《Songs of America》。一直沒機會(或根本惰性)播看這張DVD,其餘兩隻是聽了又聽,唯獨DVD被忽視呵。

當時於谷中城Rock Corner買下這碟,並沒有多想,就是在架子上瞥見。Simon and Garfunkel,啊,著名的El Condor Pasa在裡面。荷包沒剩多少銀兩也買了,可見年輕是多麼缺乏金錢知識。可也沒後悔,買到這CD也算是賺大了。三張碟一塊兒,Simon and Garfunkel的精髓都包在內了。《Bridge》算是不朽經典吧,這張碟之後Paul,Artie兩人就解散了。解團總是能產出質量最佳的專輯呵(《Abbey Road》是挺好的例子)。

前幾日心血來潮就挖了這DVD看,真是大開眼界。《The Harmony Game》,為紀念版攝的一部紀錄片,深入、親近地瓦解了整張專輯。十分好看,十分好看。乍看年邁的Roy Halee —— 製作人,當面向音樂卻活像個頑童,看著他一字字地回溯製作專輯的過程,像回到過去般,數不盡的熱衷、揮動著雙臂與回憶中的音樂一同舞動。一個因音樂而快樂、而振奮的熱情之人啊。看他的訪談也因此變得多趣。紀錄片由編寫談至技術談至情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佳作,可惜片短了些,且小製作,水準仍是上流的。

且說說《Bridge》這張專輯。六十年代末,悸動狂躁地年代。當時的美國子民既信愛與和平。Folk Rock正好趕上這時代,也是政治樂曲最佳代言。象徵了一個音樂插手政治、抗爭不公的時代。初聽Simon and Garfunkel並沒有意識到Paul Simon書寫中濃郁的政治隱喻。直到在片中,《Songs of America》的製作紀錄才讓我正視他們對政治觀的歌頌。其中一幕,Paul坐在沙發上輕鬆的撥吉他,遠處傳來疑似Artie的聲音:「你可有想過要做一名總統?」。搖晃的鏡頭中Paul斟酌了半晌,說:「我想我應該沒時間。」他時間都花在寫歌上呢。

而且寫了如此多膾炙人口的曲子。同名曲《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之強烈,是很少鄉謠能做到的,何況鄉謠本身就是個偏輕的樂型。Paul曾說那是一首他寫了之後才發現超越了自身能力(over the top)的曲子。隨後即交予Artie頌唱。真是天作之合。說Folk是個偏輕的樂型有些過不去,這Folk可是擔當起各種重量,在大時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熟悉、輕鬆的調調中激起的卻是一個世代的共鳴啊。

《The Boxer》唱一個背井離鄉的愁憾,在一聲聲擊下迴盪的響弦裡,真往心坎「啪」著一下撃疼了。

有一回看HBO電視電影《The Normal Heart》,戲末主角死了愛人,回到耶魯。在一個舞會上,他隻身獨坐舞台,瞧台下雙雙對對旋轉如鴛鴦流水而下,放的是《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我從未發現此歌實質上如此悲傷、如此撕心肺裂。主角摯友、愛人,一個個死於愛滋,只剩他一個了,紐約唯一活著的男孩。

《Bridge》是一張絕對經典,不只是Simon and Garfunkel音樂崢嶸,也是Folk Rock後無來者的高峰。1970年,一個年代的閉幕,就以一個美好卻哀傷的樂集襯托吧。
http://www.anthony403.blogspot.com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ottom

Archiver|手机版|xuehaiblog

GMT+8, 2024-9-20 06:42 , Processed in 0.01179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Template By Yeei.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