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转]monster解析 [复制链接]

Rank: 1

帖子
48
学币
62
学分
23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龟苓膏~~ 发表于 2013-11-1 16:03: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故事最早要从1960年代开始说起。
  
   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捷克斯洛伐克,有被称为“内政部”的秘密警察组织,而这时内政部中出现了一个才思敏捷飞速窜升的年轻人,他就是德裔捷克人(估计是苏台德区的人)弗兰克.波那巴特。
  波那巴特是一个幼儿教育和心理学的专家,他立志于进行这样一种实验:
  挑选体格健壮,头脑聪明的男女结合,生下带有父母双方优良基因的孩子,然后在施加高强度和高度现实主义的洗脑教育,然后培养出“超人”(力量和智慧,知识都远远超过普通人的人,更可怕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来担任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栋梁和指导者。
   这种实验毫无疑问是类似于希特勒在纳粹德国进行过的人种实验(希特勒的实验因为时间太短而没有实验成果;如果时间够长有了成果的话,估计和《怪物》里的差不多)。
  当然,波那巴特的实验体系最早并不是这么完备,它经历了很多的雏形(朗读会),也有不少对于其雏形的模仿品出现(511幼儿之家)。
   而在1975年前后,波那巴特的理论体系达到了顶点,他开始了大规模的现实实验:数十对男女成为了实验的对象,其中包括约翰和妮娜的父母。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约翰和妮娜的父母选择了逃跑,但是像“约翰”和“妮娜”这样的孩子肯定不止一个或者两个,但他们最终应该都是作为“实验第一阶段的产品”和“实验第二阶段的原料”被内政部回收了。
   作为一个实验而言,如果“标本”足够多的话,应该要尽量尝试使得相同的“标本”经历不同的过程,再观察它们的不同反应:波那巴特的这个实验应该是有这样的条件的,所以很可能有一些父母没有逃跑,有一些父母逃跑之后被杀了,有一些父母逃跑之后被杀的是母亲(约翰和妮娜则是父亲被杀),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同类标本的不同实验进程”。
   约翰和妮娜是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到了大约8-9岁,然后波那巴特从他们的母亲那里带走其中的一个(很有可能是要观察带走的那一个和没有带走的那一个有什么区别)。
  我们不知道其他的实验体的命运是什么(从妮娜的记忆中“听到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惨叫”估计是有实验体受不了考验而死亡或发疯);但最终决定成为这个实验的最终成果的人只有一个(为什么把数十个孩子在实验中淘汰到只有一个?或许这种仿佛训练忍者一样的死亡淘汰法,更能使得活下来的人比死去的所有人更有使用价值吧): 妮娜。
   妮娜就是未来捷克斯洛伐克的指导者(差一点捷克要有一个女国家主席了;我今年要到捷克去旅游的,正准备看看有没有齐多克桥):所有参与到这个实验中的内政部官员在“红蔷薇别墅”进行庆祝,庆祝未来的国家有了伟大的领袖。
   但是弗兰克.波那巴特这个实验的始作俑者这里出了问题:
  波那巴特应该是那种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和历史上那种奇怪的人物一样,他对于建立功绩之后获得的高官厚禄并不是太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更多是建立功绩的过程(这种人的代表:韩信)。他对于国家的未来什么的不感兴趣,他只是非常想要创造出完美的“超人”:美丽,强大,聪明,Pefect。
   他被自己的创造物迷住了:那怀着双胞胎的母亲,那美丽的双胞胎。
   为什么要把这么美丽的创造物去交给那种该死的国家,去做什么该死的领袖?国家只是因为可以利用他的力量让我做这个实验,我才和国家合作;我现在反悔了,我不想按照约定把完成的产品交给国家了:他恐怕是这么想的。
   于是他毒死了在场的所有人,放走了妮娜,并且告诉妮娜“人类可以变成任何东西,可是绝对不要让自己变成怪物(因为你是如此的完美啊:这是他的潜台词,正是因为完美所以才不可以让自己变成怪物来破坏这种完美)”。
   然后,他埋了所有人,逃跑了。
   妮娜回到了母亲居住的“三只青蛙”,却发现母亲已经不见了,只有哥哥约翰在(估计母亲是受不了必须选择一个孩子交出去的精神创伤,自己一个人走了)。
  她把在“红蔷薇别墅”中看到的都告诉了哥哥,而惟独漏掉了波那巴特最后的那句话(我估计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在那种恐怖中肯定也什么都不记得)。
   约翰正在看波那巴特的《没有名字的怪物》,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妹妹,为了不让有这种经历的妹妹如实验的目的一样成为怪物一般的存在,他决定像《没有名字的怪物》中的怪物一样,吃掉妹妹的记忆:
   他用洗脑的方式让妹妹以为被带走的,被选中的,要变成怪物的是他,同时也对自己进行洗脑。这样一来,要变成怪物的就是他,而不是自己的妹妹。
   从这个时候起,他已经决定要让自己代替要变成怪物的妹妹做尽所有的坏事,同时也会为了保护妹妹不惜做任何坏事。
   他烧掉了“三只青蛙”,带着妹妹逃跑了。
   在翻越捷克和德国边境的时候,兄妹两人为沃尔夫将军所救,哥哥被带到了仿照波那巴特早期构思建立的“511幼儿之家”里。
   这种雏形的仿制品哪里供得起约翰这个魔王,没过多久就被约翰搞了个天翻地覆。约翰从511逃出,带着妹妹一起逃跑,后来被东德贸易局的官僚里贝特收养。
   1985年,里贝特逃亡到西德。这时已经逃亡到西德的波那巴特在看到了电视上约翰和妮娜的图象后,像所有的艺术家一样,禁不住想再对自己的创造品“看上最后一眼”。
   于是他去找了里贝特夫妇。
   而在约翰的脑海中,波那巴特的到来象征着妹妹或者自己又要被带走,而里贝特夫妇则等同于抛弃了自己的母亲,自己拼着性命保护妹妹的目标就要落空了。
   于是他采取了保护妹妹的方法:杀死背叛他们抛弃他们的人,然后逃走。
   但是他杀死里贝特夫妇的行动被妹妹发觉了,当妹妹质问他“是不是都是你干的?所有对我们好的人都是被你杀死的?”的时候,他能怎么回答呢?
   他不能说波那巴特来过了,因为这样会刺激妮娜让她回忆起自己才是怪物;
   他不能说这是为了保护你,因为被波那巴特带走的不应该是妮娜;
   他不能辩解。
   他只能让妮娜杀死自己。
   妮娜开枪了。
   可是他被天马救活了。
   他毒死了院长等三人,只是因为天马是他的恩人,而让这三个人死是天马的愿望。
   然后他就带着妹妹逃跑了。
   他知道妹妹不会再愿意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了,所以把妹妹寄放在佛多那家之后就自己一个人离开了。
   9年过去了,他换了一个又一个的寄养家庭,他构筑了全德境内自己的犯罪组织:黑道银行聚集来的金钱,右翼集团的情报网,被洗脑的连续杀人犯组成的部下集团。
   但是这些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想要两个东西:
   代替妹妹成为毁灭世界的怪物;
   保护妹妹。
   而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变数:他要让妹妹回到自己身边的计划失败了,妹妹开始追寻两个人的身世。
   如果一旦让妹妹发现身世的真相,那一切他为了保护妹妹所做的努力就都化为乌有了。
   所以他开始湮灭一切可能引导妹妹发现身世的线索:佛多那夫妇,511幼儿之家的前院长的记录,红蔷薇别墅。
   但是他都失败了,妮娜恢复了记忆,妮娜记起了自己才是被带到红蔷薇别墅的人。
   他长久以来所做的事情都失去了意义:
   妮娜变成了怪物,而世界上不需要两个怪物;
   他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保护妮娜,而他失败了。
   他决定要毁灭自己,不仅是因为自己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还因为“做坏事来保护妹妹,但没有能够保护妹妹就只剩下做坏事了”的负罪感(之前他可以用“我这是为了保护人”和“我是怪物”解脱,而这两个解释都不成立了,那做坏事的约翰就只有死了)。
   于是他毁灭了自己的组织,决定把和自己有关的一切都埋葬在弗兰克.波那巴特所在的小镇里。
   而在小镇里他无比讽刺地发现了波那巴特的双胞胎画像,那种幸福和美丽让他知道了波那巴特其实是不希望他们成为怪物的,而他长久以来所做的一切就是徒劳,是为了防范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怪物而把自己变成了真正实际存在的怪物。
   他绝望了,他希望天马杀死自己。
   而天马又一次救了他:前一次是不知道他是怪物而救了他,这一次是知道了他是怪物依旧救了他。
         故事的情节大体上就是如此(当然细节方面非常缺乏)。

Rank: 1

帖子
48
学币
62
学分
23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2#
龟苓膏~~ 发表于 2013-11-1 16:04:28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要阐述几个重要的概念:
   1.对于养父母的谋杀
   里面被谋杀的养父母有好多(千万不要看得别人不敢收养孩子才好,笑)。我个人把他们分为三类:
   一.里贝特夫妇
   这一类人是被约翰当作抛弃他们和背叛他们的母亲的代替品,一旦这类人出现了“背叛”的征兆,就会被约翰杀死;同类的人有给他们玉米吃的捷克夫妇。
   二.约翰的养父母们
   这一类完全是作为约翰的利用对象:进入一个家庭,利用里面可以利用的资源,等到资源利用充分,这对夫妇就变成碍事的人了(妨碍了约翰寻找新的家庭和寻找新的资源,并且还会破坏约翰作为一个领袖应该要有的神秘感和崇高感:人类总是害怕和崇敬自己不知道和不了解的东西,所以他们宁可把胜利归结为“神风”之类也不肯总结战略战术上的经验);对于碍事的东西一定要消除掉;约翰在和妹妹分开后所有的养父母都是这一类。
   三.佛多那夫妇
   这一对是为了保护妮娜不想起自己过去的记忆而杀的,因为佛多那夫妇知道关于约翰的情报,而顺着这些情报去追查约翰就必定会追查到妮娜的秘密,把这条线索从头上就掐断是非常重要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帖子
48
学币
62
学分
23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3#
龟苓膏~~ 发表于 2013-11-1 16:13:19 |只看该作者
        接着写关于4部童话的问题:
        
        首先是《和平宁静的家》(虽然在书里这一本是最后出现,不过它最容易解释:我偷个懒)。
这本书就是归隐到卢恩海姆的波那巴特本人的写照:做了坏事的小偷,隐姓埋名居住到一个叫“和平宁静的家”(德文“卢恩海姆”的意思,结果天马和约翰都顺着这条线索找到他,真是的,太不小心了),变成了一个好人,结果连自己本来的名字和做过的坏事都忘记了。

        然后是《和平之神》。
     和平之神为什么在镜子里看到的是恶魔?我当时刚刚看到这个童话的时候感到无法理解。但是我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明白了。为了保护别人,为了给要保护的人带来幸福,和平之神所做的就全都是好事吗?
   就好象约翰为了要保护妹妹,他不也是要做好事吗?他不也是和平之神吗?
   他为了保护妹妹的幸福做尽了坏事,而和平之神为了保护人民的幸福也做尽了坏事,所以约翰变成了怪物,和平之神变成了恶魔。
   所以《和平之神》的主旨是:为了保护想要保护的人,有时候必须变成恶魔;或者毋宁说有时候只有变成恶魔才可以保护别人(约翰好象把这个主旨吃得很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帖子
48
学币
62
学分
23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4#
龟苓膏~~ 发表于 2013-11-1 16:16:43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是《没有名字的怪物》。
   一个又一个的名字(约翰在被一对对养父母收养的时候想必有过不少不同的名字吧),
   被王子吃掉的国王和大臣们(所有的养父母),
   另一个分身的怪物(妮娜),
   明明有了名字,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叫这个名字(对于德国所有的记录和档案来说,约翰根本就不存在,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约翰),
   但是《没有名字的怪物》应该不止于此。
   《没有名字的怪物》里的主要形象和对立的观点主要是分成两半的那两个怪物。
   一个怪物因为自己没有名字,所以一直想要有一个名字(怪物的力量毋庸质疑;或许对于这个怪物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吧:所以它才想要一个名字)。因此它从一个人身上附身到另一个人身上,但是每一次都因为自己的饥饿和吃人的怪物本性而吃掉了被它附身的人。而失去了那个附身者的外壳,怪物就又变回了没有名字的怪物(一切的努力变成了徒劳)。
   即使它附身到小王子的身上,它没有像在铁匠奥托和猎人托马斯身上那样吃掉附身者,但饥饿和吃人的本性使它吃掉了国王和城堡里所有的人。而失去了所有认识小王子的人,即使保留着被附身的王子的躯壳,“即使有了名字,却也没有可以叫这个名字的人”,和变回没有名字的怪物根本没有区别(同样是徒劳无功)。
   是不是作为“没有名字的怪物”其实就根本不应该有想要一个名字的想法呢?所以这种违背了自己作为一个“没有名字的怪物”的本性的做法才会无论如何都会遭到失败?
   另一个分身的怪物说出了它的答案:我不需要名字也过得很快活,因为我们本来就是没有名字的怪物。
   一直想要名字的怪物是不是出于被对方点破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和对方直接指责到了它“想要一个名字”的想法是极其无聊和可笑的,从而无比愤怒所以把另一个怪物给吃掉了呢?或许是的。
   “名字”在这部片子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
   《没有名字的怪物》,
   波那巴特那句“世界上最大的罪过,是剥夺他人的名字”(还记得他在双胞胎诞生的时候和母亲的那段对话吗:至少让我给他们起名字......不,他们不需要名字......),
   双胞胎穿越国界时的对话(哥哥,叫我的名字...我们本来就是没有名字的啊...),
   《和平之神》里和平之神给所有的人起名字,
   沃尔夫将军和天马的对话(你怎么可以认定我就是真正的沃尔夫?你怎么知道沃尔夫就是我真正的名字?认识我的人:家人,朋友,部下,一个个全都死了,全是约翰下的手。当认识我的人全都消失的时候,沃尔夫也就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了:这时的沃尔夫不是就是《没有名字里的怪物》里的小王子的写照吗?而约翰不是对沃尔夫问他“你在看什么”回答“你很快就会知道”;所区别的就是约翰是从出生就处在这种“没有名字”的处境下并且乐于为自己制造这种环境,而沃尔夫是被迫的),
   结局时天马找到双胞胎的母亲,她对天马说出了她为孩子们取的名字。
   “名字”,“名字”,“名字”...到处都是“名字”。
   为什么“名字”是一件这么重要的事情呢?是因为“名字”是表示了一个人或者说一个物体区别于其他人或者东西存在的标志吗?有了“名字”其他人就可以把他(或者她,或者它)和其他的人或者东西区分开来而不至于混淆吗?而没有“名字”的人或者物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其实上是没有存在的意义或者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世界的眼里他(她,或者它)们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吗?
   让我想起了《EVA》:《EVA》里是用人类精神上的所谓“心之障蔽”(每一个人心底最深处的秘密,不可接触也不可和他人共享的,甚至连自身都不能或者不愿意去探询的,“绝对不可接触的领域”:A.T.FIELD)来表示人类个体和“他者”的区别。人类正是因为有这个“绝对不可接触的领域”存在,才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和完整(而当剧场版最后,“人类补完计划”发动,所有人的“心之障蔽”都被解除,所有的人类也在失去精神独立的同时失去了肉体的完整,所有人的精神融合成了一体,肉体则化为了生命之海)。
   而《怪物》里则用“名字”这一具有客观性和“他者赋予而非本体根本属性”的概念来决定人的独立和完整与否,和《EVA》里用“主观精神”作为界定标准在本质上是互相对立的(从学术范畴的角度上来说,《怪物》是属于民俗学和社会学,而《EVA》则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
   然后我又想起了仓颉:中国古代发明文字的人。据说这位老兄发明文字,把文字刻在黄帝铸造的九鼎上并且诏告天下的时候,天地变色鬼哭神嚎,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向四面八方逃散,从此不敢像以前一样光天化日地出来害人。
   为什么?因为仓颉发明的文字最早是用来标识天地万物的,当然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有了自己的名字。而妖魔鬼怪的最大恐怖在于他们的不可辩识和不可称呼(伊斯兰教的“真主”和基督教的“上帝”都不是这两位尊神的真名,而他们的真名是不可称呼的:《圣经》里写到“十诫”中有一个就是“不可称呼上帝的名”。而约翰要消灭自己的生存痕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具体化的“造神运动”)。
   而当人类可以称呼这些妖魔鬼怪的时候,这些妖魔鬼怪最大的力量就消失了:因为失去了对于未知的恐怖之后,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力量,无论花多长的时间,人类总是可以找到击败你和征服你的办法(这是古代各个民族和自然残酷进行生存斗争中发展出来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提倡“与自然和平共存”的理念是不同的)。
   所以在民俗学中,所谓“语言”,“文字”或者想《怪物》中缩小化了的“名字”的概念,在古代各个文明中都被认为是具有巨大力量的东西(我的意思不是指“语言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西方魔幻主义作品中借用这个概念发展出来的所谓“古代语”(古代具有高度文明和魔法力量的人类所说的话,由于魔法力量在当时的普及,使得他们的日常语言就相当于可以驱使鬼神的符咒);
   日本传统神话中所谓的“真名”(在这个传说中,日本人出生的时候会取两个名字:一个是平常使用的名字,这是所谓的“假名”;而另一个就是天地万物为了标识和认同这个新生命而取的,这是所谓的“真名”。“假名”的作用是为了日常的使用,而一个人一旦被他人呼唤自己的“真名”,就等于自己身上那种世界运行的规律被对方所掌握,而本人也就会绝对服从呼唤者的命令。当然这种“真名”是只有本人的父母才知道,并且被“束之高阁,藏之深山”的:这其实上可以说是“仓颉造字”传说的一个进化版本,而“名字”的巨大力量在这里表现得无以复加)。
   所以回到《没有名字的怪物》。
   你可以发现,虽然只是一个很短而且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在整个74集的动画中,有太多的人和这个故事有契合的地方,关于这个故事我在上面写出的或许只是一点,但恐怕永远不可能是全部。
   那两个对立的怪物,没有名字也可以活下去的怪物和为了名字不惜一切的怪物,究竟谁对应了约翰,谁对应了妮娜呢?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因为妮娜把怪物隐藏在心底,而约翰为了保护妹妹在自己的外表营造了一个怪物:这里有两个妮娜,也同样有两个约翰。两个人身上的4个不同性格构成了一个颠倒(外在:妮娜善约翰恶,内在正相反)的双层(外在表现和精神深处)二元对立。
   所以,想要名字的那个同时反映在两个人的身上,没有名字也可以幸福的那个亦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帖子
48
学币
62
学分
23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5#
龟苓膏~~ 发表于 2013-11-1 16:19:38 |只看该作者
《大眼睛的人和大嘴巴的人》,一个和魔鬼订立盟约,结果得到了丰收的花园,但是丰收的花园很快就凋谢和枯萎了;另一个没有和魔鬼订立盟约,花园里什么都没有长出来。然后订立盟约的人抱怨:早知就不订了;而没有订的人说:早知就订了。
   这个我们倒不需要考虑太多,大体上可以把这两个人看作人类对待生活的两种态度:一个是不惜做所有的坏事希望可以获得成功的(大嘴巴的人),但是这种短暂的成功不过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花园在不知不觉中枯萎了);而另一个是不想做坏事而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奋斗的人(大眼睛的人),但是现实世界的残酷决定了这种人的努力和奋斗是徒劳无功的(这种态度是波那巴特的,或许是浦泽,但不是我的啊,大家不要把我当成消极分子就可以了)。
   然而这两种人作为人还有一个共同性,就是当他们遭到失败的时候根本就忽视了他们失败的根源是现实世界的残酷根本就不容许他们成功,或者说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成功”,“幸福”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从开始追求这种东西的时候开始,就决定了他们注定要失败的命运。而他们却只会把眼光放在一个小小的“是否和恶魔订立了盟约”的事情上面,而根本没有看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自己根本就不应该奢望会成功。
   或许波那巴特就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
   1.世界上根本没有幸福和成功可言,只有痛苦和失败;
   2.当遇到痛苦和失败的时候,把原因归咎于其他所有的主观和客观原因都是没有办法看见世界的真相的愚人的行为。
   我记得波那巴特当时是把这些故事读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说自己的感受:我是不知道那些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或许我在上面所写的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广泛阐述性的作品,如果让我一个人就可以解释完全,那也就太简单了),但是这些至少可以作为“如果我个人参加朗读会,我会说出什么样的感受的”一个答案给出来吧(怎么好象我有被《怪物》给忽悠过去的意思?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帖子
48
学币
62
学分
23
贡献
0
贝壳
0
文采
0
6#
龟苓膏~~ 发表于 2013-11-1 16:21:31 |只看该作者
最后要说说对于这部片子的整体观感:
   很多走红的漫画后来都出了动画片,动画片走红之后就再出剧场版,然后再是真人版(我其实是反对这种倾向“真人正统化”的思想的,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动画片的独立性:而我始终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动画片和虚拟人物影片总有一天会取代真人影片的)。
   但是动画片真人版的反响和效果好象总和原著有一定的差距(当然,拍摄水准和改编水准的不到位也是一个原因;但很多作为漫画的剧本有局限于漫画作品的台词和表现效果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因)。而对于《怪物》,我可以说:如果要做真人,完全可以作成一部优异的悬疑惊悚剧。
   整部片子几乎看不到那种局限于动画的表现手法,没有任何日本动画的类型化情节和所谓的“经典套路”:眼睛变得水汪汪的,脸变成史莱姆状,额头上的竖线,脑袋后面的一大滴汗,人跌倒后向上飞起的鞋子,天空中的乌鸦和省略号,......完全可以说浦泽是在用一种制作连续剧剧本的态度在制作这部漫画,所有不适合出现在真人身上的表现手段全部被舍弃了。
   甚至可以说:《怪物》已经失去了一部分作为日本漫画作品应该具有的属性,而成为了一种介于漫画和悬疑惊悚剧之间的东西。
基本上就写这么一些吧,因为一共只看了两遍(漫画一遍,动画一遍),所以个人感觉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把握全部的脉络(到现在为止,看了两遍还没有办法把握的作品真的还不是很多:EVA,怪物,还有就是魂狩:当然或许我看的东西还太少),所以写的东西真的很少,恐怕也很不全面,也应该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和批评。
   另外就是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怪物》这部优秀的漫画,也通过所有看过《怪物》人之间的讨论和共同分析,能够使《怪物》中所蕴涵的道理可以为更多的人所知,而《怪物》的帖吧也能更加兴旺起来。
  
   注:转自百度 monster吧 作者 流浪汉查理
   原贴地址http://tieba.baidu.com/f?kz=9238623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ottom

Archiver|手机版|xuehaiblog

GMT+8, 2024-11-15 00:36 , Processed in 0.013537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Template By Yeei. Comsenz Inc.

回顶部